七十年风雨兼程,七十年砥砺前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近年来,辽中区人大常委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区人民,与时代同步伐、与改革同频率、与实践同发展,推动新时代人大工作在守正中发展、在创新中加强。
一、坚持理论先行,毫不动摇强化政治引领
区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把加强理论学习作为一项基本功和必修课。一是党组率先学。严格“第一议题”制度,坚持每周召开理论学习中心组会议,采取个人自学和集体研讨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内容,切实做到学深悟透。二是片区宣讲学。在重大时间节点,班子成员带头深入选区面向选民进行理论宣讲,把会议精神传达到广大基层干部群众中去,让党的好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三是集中培训学。定期组织代表开展履职培训工作,邀请名师围绕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如何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等内容作专题授课,切实提升人大代表的政治站位、综合素质、履职能力。
二、发挥代表作用,坚决扛起助推发展使命
服务大局是人大工作之“责”,要在推动现代化事业发展中展现一线担当、贡献一线作为、树立一线形象。
(一)强实效,抓管理,力促代表“勤为”
始终以增强代表活动实效为目标,把高质量推进“两个联系”制度作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抓手,不断丰富联系的内容和形式,坚持全覆盖联络、全过程参与、全方位落实,以活动促代表履职,以实效检验活动成色。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委员每人分工联系代表团、代表及人民群众,组织代表走进田间地头,坐上百姓炕头,听百姓讲述身边故事,看家乡日新月异变化,推动代表“动”起来、人大工作“实”起来,让“民声”入耳、“民生”落地,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在辽中“开花结果”。
(二)强责任,重监督,力促代表“敢为”
以“振兴新突破 我要当先锋”专项行动为契机,创建“监督快线”、开设“找茬”通道,在全区人大代表中开展“随手拍”活动,引导代表主动发挥职业优势,让代表履职“会说话”“能说话”“敢说话”,收集涉及道路建设、环境卫生、居民饮水安全等方面意见建议480余条,按季度转给区政府加以办理解决,并将问题处理情况及时反馈至代表,形成群众有诉求、代表提建议、政府去办理的闭环模式。特别是在全区环保攻坚重大工作中,号召全区人大代表,立足监督职能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独特优势,为守护辽中“绿水青山”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强阵地,树品牌,力促代表“善为”
以“搭建好平台、提供好保障、开展好活动、激励好代表、发挥好作用”为目标,全年组织五级代表“回家、进站、入点”开展活动1300余次,接待、走访群众14000余人次,听取群众反映问题和意见建议900余条,解决实际问题290余件,让建在群众家门口的“家站点”,真正成为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连心桥”。积极探索“家站点”特色品牌打造,精心谋划“服务民生保障 赋能基层治理——人大代表在行动”主题活动,激活代表履职热情,争做基层治理的“八员”,坚持党建引领,做党的政策“宣传员”;坚持岗位奉献,做振兴发展“领跑员”;坚持深入群众,做民心民意“快递员”;坚持民生为本,做民生实事“助力员”;坚持责任底线,做安全生产“督查员”;坚持多措并举,做防范打击违法犯罪“安全员”;坚持植根群众,做社会和谐“调解员”;坚持发展要务,做营商环境建设“监督员”。蒲西街道平安社区、潘家堡镇于家台村“人大代表联络站”创新开展“人大代表嵌入社区(村)网格”活动,建立健全“人大代表+网格”覆盖工作机制,实现“站长吹哨,代表报到”,不断满足群众多样化、个性服务需求;满都户镇胡家屯村人大代表围绕“三零”工作和“两邻”建设,坚持“站在人民的角度思考问题”,积极稳妥化解村内各类矛盾纠纷,有效促进村内社会治安稳定。
三、践行民主理念,全心全意回应人民期望
为民履职是人大的价值所在,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要用情秉持赤子心,全心全意为民履职尽责。围绕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民生领域问题开展监督工作,着力助推民生实事项目“落地生根”,促进区政府全面兑现民生承诺。认真做好监督“下半篇文章”,区人大三届三次会议以来的代表建议已全部办复,答复率100%,确保监督成果让人民群众可感可及。弘扬“一竿子插到底”的作风,聚焦乡村振兴、营商环境建设等重点任务,用好新时代人大调查研究基本功,交出让人民满意的民生“答卷”。
生逢盛世、责任在肩。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辽中区人大常委会将更加坚定制度自信,胸怀“国之大者”,更好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以人大工作之光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添彩!
(辽中区人大供稿)